想在评论区说句“勿忘日本鬼子的恶行”,结果文字输完,退出重进就消失了;写篇纪念抗战的文章,提到“日本鬼子”四个字,系统随即弹出“内容违规”的提示。
最近这两年,一些网友时常遇到似的事。 一个喊了快百年的词,怎么突然就成了一些人眼里的“敏感词”?
“日本鬼子”:历史创伤的符号
要想说清楚这事,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。
1895年甲午战争打完,清政府派李鸿章去日本谈判。日本人仗着打赢了,压根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,谈判桌上还出了个刁钻的上联。
“骑奇马,张长弓,琴瑟琵琶,八大王,并肩居头上,单戈独战”。
展开剩余90%“骑奇马,张长弓,琴瑟琵琶,八大王,并肩居头上,单戈独战”。
这话明摆着是炫耀武力,嘲讽中国没人能对。谁知道李鸿章看了一眼,提笔就对出下联。
“倭委人,袭龙衣,魑魅魍魉,四小鬼,屈膝跪身旁,合手擒拿”。
“倭委人,袭龙衣,魑魅魍魉,四小鬼,屈膝跪身旁,合手擒拿”。
这下联不光对仗工整, 更把日本人比作“小鬼”,怼得对方半天说不出话。
这大概是“鬼子”和日本侵略者第一次被紧紧绑在一起,成了中国人反击的一把软刀子。
到了抗战那十四年,这把软刀子彻底淬了火。
1937年南京城破,日军在城里烧杀抢掠,三十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倒在血泊里;
哈尔滨郊外的731部队,把中国人当“实验材料”,活人解剖、细菌实验,手段狠到连侵略者自己都不敢记录;
平顶山惨案里,三千多村民被赶到山下,机枪扫过之后,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放过。
那些年,中国人死在日军手里的, 光平民就有3500万,相当于当时每10个中国人里,就有1个死于战火。
亲眼见过这一切的人,喊出“日本鬼子”四个字时,牙齿都是咬着血的—— 这哪是称呼,分明是用血泪刻下的记忆。
可就是这样一个浸透着民族伤痛的词,这几年却成了有些人眼里的“麻烦”。有人说“都什么年代了还喊这个,太狭隘”,有人说“会影响中日友好,得改改”。
更蹊跷的是,不少平台真就开始屏蔽这个词,理由是 “避免引发争议”。可谁也没说清楚, 这争议到底是怎么来的? 难道记住历史,反倒成了错?
日本历史修正主义
顺着这股风往深了挖,就会发现不简单。
这两年日本那边动作不断,2025年新出的初中历史教材,把“侵略中国”改成了“进入中国”。
南京大屠杀的章节里,连“30万”这个数字都给删了,只轻描淡写地说“有平民伤亡”。
更离谱的是,731部队在教材里成了“战时研究机构”,那些拿活人做实验的暴行,仿佛从来没发生过。
这哪是改教材,分明是在给历史“卸妆”,想把黑的洗成白的。
为了让这套歪理有人信,日本花的钱可不少。
有公开数据显示,从2020年到2025年,日本外务省光是砸在“对华文化交流”上的钱,就有3710亿日元,差不多合人民币215亿。
这些钱没白花,在中国搞了不少“日本屋”文化中心,表面上是办动漫展、教日语,背地里却在推“日本多好多先进”的调子。
时间一长,真有人被迷了眼,觉得日本啥都好, 连那段侵略历史都成了“过去式”,不值一提。
更让人警惕的是,还有些中国人帮着递话筒。2020年被抓的袁克勤,是个在华的日本籍教授,表面上搞学术交流,实际上一直在给日本传中国的军事科研情报;
袁克勤
2022年落网的董郁玉,以前还是《光明日报》的评论部副主任,拿着日本外务省的钱写文章,实际一直在抹黑中国,为国外势力效力。
这些人拿着好处,就忘了自己的根在哪儿,帮着外人模糊历史,这背后的账,可不止是“言论自由”那么简单。
董郁玉
国内文化安全
再看看咱们身边,有些事更让人心里发堵。全国35所日本人学校,说是为了在华日本人子女办学,可好多学校连教材都不公开。
有家长反映,上海某所日本学校的历史课上,讲“九一八事变”时,说是“日本为了保护侨民才出兵”,完全颠倒黑白。
这些学校大门紧闭,中国人想进去看看都难,里头教的什么,谁也说不准。
可偏偏就是这种封闭,给了歪曲历史可乘之机,这些孩子即使在中国长大了,对那段历史的认知,恐怕早就歪到十万八千里去了。
网络上的风向更让人捉摸不透。刷短视频时,随便一个日本动漫片段,点赞就能轻松过百万。
可要是发一段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片段,播放量甚至不到那些娱乐片段的十分之一。
有位做历史科普的博主试过,他把731部队的罪证做成视频,结果平台提示“内容不适宜推广”,可转头就给推送了日本旅游的广告。
这算法好像长了偏心眼, 把娱乐捧得高高的,把历史压得低低的。时间久了,年轻人刷到的都是日本的“好”, 对那些苦难的记忆,自然就淡了。
守护历史记忆
但好在不是所有人都忘了。近些年,国内不少大学生自发组织了“重走抗战路”活动,档案馆里,有群年轻人天天泡在库房里,把抗战时期的家书、日记一页页扫描存档。
监管部门也没闲着,现在好多平台都改了。以前搜“南京大屠杀”,出来的全是旅游攻略,现在一搜,纪念馆预约、历史纪录片、幸存者口述,清清楚楚排在前面。
值抗战八十周年之际,无数相关题材的电影,无数日本侵略罪行的档案,都在网上大力传播,让那些暗黑的时光,终于见了天亮。
这说明只要较真,那些想捂住我们嘴的人,没那么容易得逞。
可话说回来,光靠监管不够。就像那位老兵说的 “枪能打跑敌人,可忘了历史,敌人还会从心里钻进来”。
现在还有人在网上吵“日本鬼子”该不该喊, 其实吵的不是一个词,是我们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根。
日本花那么多钱搞渗透,养那么多代理人, 不就是想让我们忘了疼,忘了恨,最后任他们拿捏吗?
想想那些在南京大屠杀里死去的人, 他们到死都不知道凶手叫什么,我们喊一声“日本鬼子”,不是要报复谁,是要告诉他们“我们没忘”。
想想731部队里那些被当成实验品的同胞,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,我们记住这个词,是要替他们讨个公道。
这不是仇恨,是底线。
现在的年轻人,穿汉服、学国学,可要是连自己民族的苦难都记不住,再华丽的衣服也遮不住心里的空。
那些在日本学校里被歪曲的历史,在网络上被稀释的记忆,在教材里被模糊的真相,每一个都在提醒我们, 这场仗还没打完,只不过战场从枪林弹雨,变成了笔尖、屏幕和课堂。
记忆即防线
说到底,禁用“日本鬼子”这词, 动的不是哪个人的蛋糕,是整个民族的记忆蛋糕。
那些想让我们闭嘴的人, 怕的不是这四个字,是这四个字背后3500万亡魂的重量,是一个民族不会被打垮的骨气。
我们争的也不是一个称呼, 是让历史永远站在阳光下,让后代知道,他们今天能安安稳稳地活着,是因为 有人曾经把地狱挡在了门外。
所以啊, 别管别人怎么说,该记住的就得记住。
无论世间如何沧桑变换,我们心里也得清清楚楚—— 那些刻在骨头上的痛,那些用命换来的教训,永远不能忘。
这不是狭隘,而是一个民族该有的样子。
发布于:广东省科元网-配资世界网-牛股策略配资网-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