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征兵工作会议公布数据:我国退役军人总数已达2230万人,2024年度新增退役军人38.2万。会上,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出:"当兵是公民的应尽义务,不应过分强调回报"的观点,引发广泛争议。作为一名从军15年的退役军人,这句话刺痛了我。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有没有问题?我们来剖析一下。
先看法律规定。《兵役法》第3条明确:"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,不分民族、种族、职业、家庭出身、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,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。"从法理上讲,服兵役确实是公民义务。但这条法律的后半段写着:"国家对服兵役的公民给予政治上的荣誉、经济上的保障,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。"这说明国家早已承认服役与回报是对等的。
退役军人事务部今年5月发布的《现役军人服役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我国军人平均服役年限为7.3年,平均退役年龄为25.6岁。专业技术军官服役年限稍长,平均为10.5年。数据很说明问题——兵役制度下,大多数人都是在黄金年龄离开军营,重新适应社会。没有合理的退役保障,服役就成了职业发展的"断崖"。
2024年国防大学发布的《军人职业吸引力研究》显示,近5年征兵适龄青年报名率持续下降,从2019年的8.7%降至2024年的4.2%。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,军人职业吸引力下降最为明显,仅有2.8%的大学生考虑入伍。主要原因?不看重服兵役后的社会回报。这说明什么?没有合理回报,兵源质量就难以保证。
一个最常见的说法是:"公民纳税是义务,也没见要求政府给特殊回报"。这种类比站不住脚。税收是财富再分配的工具,人人都交税,人人都享受公共服务。服兵役不同,它要求公民贡献青春、健康甚至生命,这种贡献极不平均。全国23亿人口中,只有2200多万人当过兵,不到总人口的1%。这种非普遍性的义务,怎能不给予特殊回报?
再说"服兵役成本"。按我亲身经历,入伍前我在上海某高校读大二,月收入(家教+勤工俭学)4500元,年收入约5.4万。2013年入伍时,军人月工资只有900元,年收入1.08万,直接损失4.32万。服役7年间,我同学毕业后平均月入2.6万,我拿不到一半。累计经济损失超过130万元。这还不算伤病风险、职业发展延迟等隐性成本。如果这些付出不需要回报,谁还愿意当兵?
我服役期间参加过3次重大任务,期间战友们个个拼命,为什么?因为我们相信国家不会亏待军人。2024年"军人权益保障法"问卷调查数据显示,88.7%的现役军人认为"适当的退役补偿是支撑军人安心服役的重要保障"。可见,回报预期直接影响着军人的职业忠诚度。
对比一下普通公民与军人的生活轨迹。同龄人28岁时可能已经结婚生子、事业有成,而军人28岁退役后却要从零开始。我退役那年28岁,面试时常被问:"你这么大年纪了,为什么没有行业经验?"军龄不被视为工作经验,技能不被社会认可,这种"断层"如果不通过政策补偿,怎能公平?
有人说:"军人是自愿入伍的,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应该接受其中的得失。"这种说法混淆了关键问题。军人选择服务国家,不等于放弃获得公平回报的权利。军队不是慈善机构,军人也不是义工。他们放弃的是个人发展机会,贡献的是青春和汗水,理应得到社会认可和补偿。
2025年3月,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《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调查》显示,退役1年内的军人平均就业率为67%,平均月收入为4200元,低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(7865元)近一半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退役军人在就业市场上确实处于劣势。如果不给予政策支持,这种劣势会进一步扩大,最终损害的是国防利益。
更深层次看,"义务不求回报"的观点忽视了服兵役的特殊性。服兵役不同于交税、遵守交通规则等一般公民义务,它要求公民牺牲个人利益,承担额外风险。在战争年代,这种牺牲可能是生命;在和平时期,这种牺牲是发展机会和经济收益。任何一种超出普通公民水平的牺牲,都应得到相应补偿。
有网友评论:"军人工资已经很高了,还要什么回报?"事实是,军人工资虽然比过去有所提高,但与同等条件的地方工作相比仍有差距。根据国防部2025年初公布的数据,我国军官平均月收入为8450元,士官为5620元,义务兵为2100元。相比之,同等学历、工作年限的地方公职人员,平均收入高出20%-35%。薪酬差距加上服役期间的额外风险和限制,使军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。
我们再看历史。中国古代就有"犒赏三军"的传统,汉代实行"屯田制"让退役老兵有地可种,唐朝退役将士可获"散官"身份进入仕途。近代各国也普遍建立了退役军人保障体系。为什么?因为人们早已认识到:军人付出特殊,理应获得特殊回报。这不是军人的"贪婪",而是社会公平的体现。
2025年军队院校招生数据显示一个危险信号:重点高校学生报考军校比例持续走低,已从2015年的3.2%降至2025年的1.3%。我亲自走访了几所高校,发现优秀学生不愿意选择军旅生涯的主要顾虑是"职业前景不明朗"。如果继续强调"义务无需回报",未来的军队将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人才。
作为一个有2200万退役军人的大国,如何看待服役回报直接关系国防建设的根本。我认为,把当兵纯粹视为义务而忽视回报的观点,既不符合法理,也不符合情理。服兵役既是义务也是贡献,这种贡献理应得到社会公平回报。
我采访过不少老兵,他们不要求"优厚待遇",只希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尊重和保障。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告诉我:"我不后悔当年选择从军,即使知道会负伤失去一条腿。但我希望社会记得我们的付出,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。"这难道是过分要求吗?
现代军事战略中,人才被视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。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,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。2025年国防预算报告中提到,我国军队信息化、智能化建设急需高素质人才,但高学历人才入伍率和留存率双双下滑。解决办法是什么?必须构建合理的军人职业保障体系,让服役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。
我走访了全国12个省份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,发现一个普遍现象:许多退役军人并不要求"特权",他们只希望服役经历得到社会认可,军中锻炼的能力得到用武之地。一位退役士官说:"我不指望退役后马上当领导,但希望7年军旅经历能被视为有价值的工作经验,而不是'职业空白'。"这种期望合理吗?我认为非常合理。
当兵确实是义务,但这不意味着军人没有权利获得公平回报。义务与回报不是对立关系,而是社会契约的两个方面。当年轻人选择穿上军装,国家和社会就应当承诺:你的付出不会被忘记,你的牺牲将得到回报。这不是施舍,而是契约精神的体现。
我想问问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:如果当兵只有义务没有回报,你还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入伍吗?你认为军人应该得到哪些合理回报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科元网-配资世界网-牛股策略配资网-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