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可以!我会按照你的要求,把文章每段保持原意,稍作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变化不会太大。
---
NO.503 作者:章鱼沃德 制图:听风者
高中地理教材在讲解洋流知识时,常提到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,分别是北海道渔场、秘鲁渔场、北海渔场以及纽芬兰渔场。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周边海域,曾以盛产鳕鱼及各种鱼类闻名。然而,这个渔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陷入衰退甚至名存实亡。那么,这片曾经的超级渔场是如何消失的?为何我国的教科书仍将其列为全球四大渔场之一?
---
号称“一网打尽”的捕捞法? 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全球渔业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,一般而言,寒流与暖流交汇处往往孕育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。在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岛周围的北大西洋海域,源自北极圈的拉布拉多寒流与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流汇聚于此。因两种海水密度差异,暖流通常位于海面上层,而寒流则潜行海下层,这种流体的扰动将深海底部的盐分和矿物质带到海洋表层,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。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纷纷聚集,加上寒暖流交汇形成的“水障”限制了鱼群迁徙,因而促成了纽芬兰渔场这片极为富饶的渔业资源区。此外,纽芬兰岛邻近圣劳伦斯河口,河流不断输入丰富的营养盐类,进一步提升了该海域鱼类的生存环境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世界级的超级渔场。
展开剩余88%---
拉布拉多寒流的旋涡形态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15世纪初,随着新航路的开辟,西班牙和葡萄牙首次尝到了远洋贸易的甜头,激起了英国的强烈兴趣。1508年,受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委托,探险家约翰·卡波特率领两艘帆船展开探险,意图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道。卡波特的船队经由冰岛、格陵兰岛,最终抵达北美洲的拉布拉多半岛,随后沿海岸南下到达今天的弗吉尼亚沿岸。他们误以为这便是亚洲的沿海地区,将此地称为“中国海岸”。
---
位于纽芬兰岛圣约翰斯的卡波特纪念塔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1534年,卡波特船队航行至拉布拉多半岛东海岸时,首次发现纽芬兰海域鱼类资源异常丰富,船员惊叹道:“这里的鳕鱼如此多,根本不用用渔网,只要用鱼篮便能轻松捕获。”虽然卡波特未能找到通往亚洲的新航道,但他将这片鱼类丰富海域的消息带回欧洲。随后,众多葡萄牙、法国及英国渔民纷纷前往纽芬兰岛沿岸建立渔村,进行捕捞作业,将鱼类运回欧洲市场。
---
大西洋鳕鱼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和北冰洋,栖息深度从100米至1000米不等,是高经济价值的重要食用鱼类。图为鳕鱼幼崽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当时欧洲的天主教会规定斋戒期间,教士不得食用肉类,但鱼类除外。斋戒日包括每周的星期五、复活节前40天以及许多宗教节日,这些禁食肉类的日子一年中占据了半数以上。由于鱼类资源不足,教士们的身体状况受到影响,甚至影响宗教的发展。在这种背景下,便宜且富含蛋白质的鳕鱼干成为了欧洲人斋戒期间的主要食物,极大改善了教士们的饮食结构。由此,鳕鱼在欧洲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,斯塔夫里阿诺斯在《全球通史》中评价称:16世纪欧洲贸易中,鳕鱼大概是最关键的商品之一。
---
纽芬兰渔场捕获的一条大型野生鳕鱼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之后,鳕鱼捕捞活动持续不断。1600年,一位抵达纽芬兰海域的英国船长曾写道:“岸边的鱼群如此密集,我们几乎是在鱼群上航行。”由此可见,纽芬兰渔业资源不仅丰富而且持久稳定。
然而,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,局势开始发生剧变。
---
传统捕鱼方法中,较大的渔船携带数艘小船前往远海,将小船放下后,渔民分散撒网捕鱼。每艘小船配备2到3名渔民,捕满后返回大船卸鱼,然后继续捕捞。小船通常一天往返2至3次,晚上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腌制当天的鲜鱼以便保存。数日后,大船满载归港,将鱼获运回纽芬兰岛的渔村。
---
图为中国台湾沿海一艘小型渔船,渔民分头撒网作业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渔民们定期休息,而这些休息时间恰逢鱼类的繁殖季节。尽管传统方法捕捞量较大,但因为避开了产卵期,鱼群能够保持一定的繁殖速度,维持了生态平衡。
20世纪50年代以后,随着机械化技术进步,大型拖网渔船成群结队进入纽芬兰海域。拖网庞大的网具扫过海底,无论鱼类还是虾蟹无一幸免。此外,现代渔船配备冷冻设备,捕获的鱼能迅速冷冻保存,减少了回港次数。渔船无视鱼类繁殖季节,昼夜不停作业。据统计,一艘现代拖网渔轮一小时可捕捞约200吨鱼,这相当于16世纪一艘传统渔船整个渔季的两倍产量。
---
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使用的拖网捕捞示意图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正当鳕鱼面临灭顶之灾时,1949年纽芬兰正式加入加拿大,成为该国的一个省(现称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)。加拿大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调查纽芬兰海域鱼群状况,发现鱼类资源急剧下降。1975年,鱼群数量较前几十年减少了60%。1970年,加拿大修改了《领海及渔区法》,将领海范围扩大至12海里。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结束后,加拿大于1976年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,限制欧洲及美国渔船进入纽芬兰大部分渔场。
---
加拿大总督接收纽芬兰加入加拿大的文件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纽芬兰岛沿岸的传统渔村景象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加拿大开始保护渔业资源,而是意图独占海域的鱼类。加拿大政府积极支持国内大型渔业公司,利用破冰船及高科技声纳设备,在纽芬兰及北大西洋远海进行拉网捕捞,形成规模化“清扫”,使鳕鱼无处藏身。到了90年代,纽芬兰鳕鱼数量已降至20年前的2%,达到历史最低点。
---
鳕鱼的进化速度远赶不上渔业技术的更新换代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面对资源枯竭的严重局面,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颁布禁渔令,结束了持续了500年的纽芬兰渔业历史。大量依赖捕鱼谋生的渔民失业,纷纷迁移他乡。统计显示,禁渔令实施后十年间,纽芬兰岛人口减少了约10%。直到2003年,纽芬兰渔场仍然一片死寂,鳕鱼几乎绝迹。
---
禁渔十年后的纽芬兰渔场依然难见鳕鱼踪影。那么,为何我国的地理教材仍将其列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呢?首先,产生丰富渔业资源的自然环境依旧存在——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仍在此交汇。其次,尽管加拿大的禁渔政策成效缓慢,但纽芬兰渔业仍是该省经济重要支柱,创造了约2万个就业岗位和44亿加元的GDP。2017年,鳕鱼、黑线鳕、比目鱼、鲱鱼、鲭鱼等鱼类捕捞总量约为92961吨,价值1.4亿加元;虾、螃蟹、龙虾、扇贝等产量达101922吨,价值6.3亿加元。海豹捕猎业产值190万加元。新兴水产养殖业在2015年产出超过22000吨大西洋鲑、虹鳟和贻贝,产值超1.61亿加元。尽管如此,昔日辉煌的纽芬兰渔场早已不复存在。
---
纽芬兰渔场鳕鱼数量骤降,但一种名为北极虾的海洋生物却繁盛起来,捕捞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2020年1月,我国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公告,宣布从2020年1月1日起,开始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。
研究显示,长期高强度、粗放式捕捞令长江生态负荷过重,流域生态功能明显退化,珍稀鱼类大幅减少,长江顶级捕食者中华鲟和江豚濒临灭绝,经济鱼类资源面临枯竭风险。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,自2003年以来,流域实行每年3至4个月的禁渔期,但每年7月开捕后,鱼类繁殖成果迅速被捕捞殆尽,种群难以恢复。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十年禁渔,才能为长江渔业留下恢复与发展的空间。
---
以生活在长江的江豚为例,2018年淡水豚科考结果显示,长江江豚数量仅剩约1012头,而2006年调查时约有1800头,数量锐减显著,长江十年禁渔迫在眉睫。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纽芬兰渔场的沉浮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:即便自然资源极为丰富,粗放无序的开发也终将毁灭生态平衡。唯有科学管理、合理捕捞及及时禁渔,才是保护海洋资源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。
---
参考资料:《纽芬兰,一个超级渔场的覆灭与新生》刘少才;《纽芬兰渔场消失之谜》金点强;《世界著名渔场》赵燕
---
如果你还想增加哪些部分细节或风格调整,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-配资世界网-牛股策略配资网-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